FacebookTwitterLineHatena

前言

如今製造業做數字化轉型BI建設,和當年上ERP系統如出一轍。大多是跟風站隊、怕落伍的多,而思考清楚本身時機是否合適、是否真正有需求的少,都屬於典型的“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得上”。這樣不走尋常路的建設過程,對於企業來說,投入大量成本之後是否會有收穫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少企業在走自己特色的BI建設之路的時候,也摸索出了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從管理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改善、成本大幅降低等各方面發揮其應用的價值。

隨著國家和社會兩化融合、資訊化轉型、數字化建設等政策措施的引導,國內很多傳統制造型企業在資料收集、資料基礎建設這一端已經有了全新的面貌。這就為商業智慧BI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年前一篇署名《製造業將成為BI應用的重要戰場》文章指出,“雖說幾乎每個中國企業都需要商務智慧,但目前國內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務業(如銀行、保險等)、電信業、航空業等資金充足、資訊化起步較早、迫切需要資料分析的行業,這也是目前國內BI廠商關注的重點行業。國內的製造業企業在資訊化建設方面起步較晚,而商務智慧(BI)真正發揮其作用是需要底層的資料作為支撐的,否則就是“無源之水”,企業只有在應用ERP、CRM、SCM等系統的基礎上,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才會選擇使用商務智慧(BI)系統,商務智慧(BI)系統在這時候也才會顯現其價值。”[1]現在看來依然如是,但是經過這些年的摸索,製造業在商業智慧領域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筆者到訪過上百家制造型企業,調研總結了他們在資料分析BI領域的應用情況以及特點,企業數字化應用發展一般分為這樣五個階段:入門-應對-瞭解-管理-創新,目前絕大多數企業都處於應對和了解的過度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標準和方法,同時也受制於建設前期和中期業務系統支撐不夠完善的問題,以及製造業業務繁雜,內部產品、技術多變的困擾,企業在搭建BI應用的時候很難做到整體開展一步到位,見過不少盤子鋪得很大的專案深陷泥沼,反反覆覆,往往很難落地。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逐一擊破,最後連點成線再成面,形成企業體系化的BI資料分析應用管理平臺。這個點就是我們所謂的場景。

那麼針對場景,我們該如何尋找定位和落地呢?結合大多數客戶成功建設的經驗,這裡提供“內、外”兩個思路作為參考,面向企業內部來說,可以抓住業務關鍵的痛點,從最真實的訴求和問題出發,結合降本、增效、提質的目標,從數字化、資訊化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最佳化?如何提升?但不是直接取代,原則是在儘量保證不增加重複工作量的前提下,以最便捷的方式調整思維習慣和工作模式;同時我們也發現只對內摸索思考還不夠,企業也要多走出去,針對一些外部經典的場景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應用,這是最高效也是試錯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那麼目前製造業BI應用的典型場景有哪些呢?

透過調研梳理總結我們發現,目前典型場景的應用不外乎這三個方面:資料分析、業務系統互補、管理平臺應用的搭建。其中以資料分析和系統互補居多,基本每家公司都會涉及到。那每個種類的場景有哪些特點?場景都包含哪些內容?能產生什麼價值呢?接下來拿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場景展開介紹。

BI的本職工作——資料分析

商業智慧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指透過資料分析實現商業價值。無論是傳統的資料應用,還是當下比較火的大資料領域,都繞不開BI相關技術和工具的支撐。而僅僅就資料分析這個功能來說,在製造行業可以應用的場景及價值有很多。

拿最通用的財務場景來說,企業財務管理分析裡有個常用的分析方法叫做量本利分析法。商業性質的公司和集團經營的最終目的基本都是為了盈利,所以針對利潤的分析可以說是公司運營資料分析的必備環節。

在資料分析領域必備的三個要素是指標、維度和分析方法,而要確定利潤這個指標的分析維度,首先要清楚對其影響或者作用最大的幾個方面。顯而易見利潤主要來源於客戶、產品和我們一線的銷售人員。而一般企業重點關注的是本身產品的情況,所以這裡針對產品的銷售利潤資料做時間維度上的同比、環比分析來關注產品長期的盈利表現,另外一個方面透過對不同產品盈利情況的佔比對比分析,來找出最有盈利能力的產品。兩個結論結合分析,即可得出長期對企業盈利有貢獻的產品要重點投入,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而持續沒有利潤產生並且短期內沒什麼市場的產品要及時的暫停投入。上海有一家做汽車零部件的企業,透過這種方式一年時間產品個數由44個,精簡為32個,在產銷投入、庫存成本、人員配置等方面成本節約近10個百分點。

國內BI行業特色功能——業務系統的補足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是成飛整合公司分管資訊化的副總在評價目前國內製造業商業智慧的應用情況時,半開玩笑總結的一句話。有意思的是,我們大量的調研結果也正好印證了這句話,國內絕大多數製造型企業,把原來業務系統的不完善、功能的不支撐甚至系統壓根都沒有等問題的解決途徑寄託在BI系統身上。於是商業智慧工具、平臺、系統既擔起資料分析的重任,又要實現資料採集、資訊填報、移動端掃碼、異常觸發推送等業務系統本身具有的功能。

另外一個方面,也有不少企業業務系統搭建的比較早,隨著業務的發展,對系統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要求,更新系統要麼找不到供應商,要麼成本比較高,而使用BI平臺的功能補足來做替代方案也是一種選擇;還有則是在上系統之初,發現現有的標準系統並不完全適合自己企業靈活個性化的業務,上一套系統性價比很低,所以選擇使用BI工具替代,或者採購相對比較開放可定製化的底層業務系統,配合前端BI工具來進行搭建。

南京有家知名的做家用電器的企業, 使用EAM企業資產管理系統,對生產裝置進行臺帳管理、保養管理、維修管理、備件管理等。透過EAM系統自動產生PM保養工單和手動建立CM維修工單後,列印紙質工單分發給維修工執行,最終的資料需要專人錄入、匯出報表、資料整理、傳送報表等。每月列印和填寫工單逾10000張,工單透過列印、分配、執行填寫提交、稽核、錄入環節,流轉時間長、易丟失、手填記錄不清晰、錄入工作繁冗低效,無勞動附加值。透過打通EAM系統與帆軟平臺的介面,利用帆軟平臺的“資料分析V10”填報功能,開發電子工單代替紙質工單,全程只需要在電腦端或手機端操作,透過掃描裝置二維碼,自動記錄裝置資訊、停機時間、人員資訊等資料,實現工單線上建立、分配、填報,故障分析、稽核、錄入等。

裝置故障報告稽核流程實現訊息推送審批人,點選超連結進入電子工單故障報告頁面,稽核通過後,改進措施、責任人、計劃完成日期等內容自動插入閉環管理進行追蹤。專案落地之後,維修工工時利用率提升5%,去除工單流轉無價值環節,關單效率提升50%;Ÿ 工單無紙化,減少紙質管理文件10W+/年。

商業智慧系統的靈活之處——各種管理平臺的搭建

隨著製造業資訊化建設的深入開展,有不少企業依託於BI平臺工具的靈活性,搭建了具有企業本身運營特色的管理平臺。

利用BI系統搭建企業PDCA閉環經營管理平臺。相對於傳統的經營管理平臺,BI系統能夠更加簡單的獲取到各種業務運營相關的資料資訊,使相關管理考核更加高效和合理;還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就是管理戰略計劃的制定,可以輕鬆拿到資料分析的結果做支撐,而反過來,針業經營中透過資料分析手段定位的業務問題也可以直接利用管理平臺做抓手去改善。

一天上線的疫情安全資訊管理平臺榮獲“抗疫特別貢獻獎”。西南有家做齒輪箱的企業,今年3月份公司給資訊部門頒發了一個特別的證書:抗疫特別貢獻獎。獎勵他們疫情期間,協助公司實現高效、安全、快速地復工復產。他們就是利用BI系統快速靈活特點,短時間內開發上線了一套疫情安全資訊管理平臺,實現高效的人員健康資訊採集、政府上報以及安全預警推送等功能。相對於2月份剛開始復工期間,大量工廠門口需要排隊手工填寫健康資訊登記表,再錄入到excel表格上報有關單位,大大提升企業復工效率,保證人員健康以及政策方針的推廣。

利用BI系統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新基建背景下,越來越多硬體裝置供應商,結合BI系統搭建自己機器、裝置特有的工業網際網路資料平臺,由原來單純只提供裝置,變成提供裝置資料資訊共享的增值服務,從工業網際網路角度為自己的客戶賦能,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唐山松下產業機器有限公司針對其焊機產品,利用帆軟BI工具打造了一整套的焊機管理平臺,可以線上推送預警及解決對策,提供技術支援。裝置發生故障時會實時觸發雲服務流程,進行主動預警,協助遠端排除故障;根據採集到的焊接引數資訊,為客戶提供最佳化改善方案,及時進行配件的更新,避免裝置停機帶來的損失。

整體來說,製造業對商業智慧BI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而且隨著資料系統基礎的持續建設完善、實踐經驗的不斷落地以及BI應用的深入探索,越來越多有價值的典型場景將被髮掘和推廣,甚至固化成產品,比如基於商業智慧平臺搭建的阿米巴管理平臺,目前帆軟已經拿到軟體著作權。回到起點,無論是資料分析還是平臺化的應用,企業都將隨著商業智慧BI的深入應用,而創造越來越多的商業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按讚,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

熱門文章推薦

立即試用,可獲取更多 報表範本和案例

免費試用